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新版1
一、填空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3、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5、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6、“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7、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是非题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X)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V)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V)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X)
三、简答题
1、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
2、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3、“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答:“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4、第二学段(4—6年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将学习那些知识?
答: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四、论述题
1、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2、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
答:在学生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否则,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容易造成混乱,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学生小组合作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前,先发给每组写有各个运动的表格,然后要求学生用打“√”或涂色的方式表示学生最喜欢每项运动的人数和确定本组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并派代表发言,最后提出有关活动的纪律要求,提完要求后,再由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廵视指导。
3.有人认为: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试说明你的观点,为什么?
答:我觉得这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本子”,在教学理念上已经改变,并由改革之初的热热闹闹的课堂形式逐渐走向有效的理性。
4、为什么要将数学课程生活化?
答: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要将数学课程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新版2
一、填空题。
1.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和()。
4.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5.数学源于对()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五大核心理念包括()、()、()、()、()。
8.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和()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四能”即()、(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9.新课程倡导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等,探索()教学,积极开展()和()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10.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对内容进行(),探索发展学生()的路径。11.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与()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与()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与()的关系。
1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应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的方式。
13.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和()的统一,()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与()。
14.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5.教学活动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和()。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和()。
16.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激励学生学习,改进()。
17.()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18.小学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与()。20.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和(),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
21.《数学课程标准》学生的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22.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或()。
23.通过小学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对数学具有()和(),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养成良好的(),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4.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个学段。分别是()为第一学段,()为第二学段,()为第三学段,()为第四学段。
25.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和()。
26.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由()、()、()、()四个学习领域组成。27.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学习为主,适当采用()和()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8.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和()两个主题。
29.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为()、()、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11个方面。
30.()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31.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及()的直观感知。
32.()主要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33.()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34、图形与几何在小学阶段包括()和()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35.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包括的主题有()、()和()。
36.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小学阶段主要采用()。
37.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38.()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和()。
39.()和()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40.教学内容是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41.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积累(),发展核心素养。
42.改变过于注重以()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43.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为重点,以()为主,以()为载体,适当采取()或()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44.发挥评价的()作用,坚持()、()。主要分为()和()。
45.评价方式应包括()、()、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等,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46.课程描述行为动词共有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等;另一类是描述()的行为动词,包括()、()、()、探索、等。
47.了解是指从()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或()说明对象。
48.()是有目的地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具体经验。
49.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
50.教学活动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简答题。
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新版2篇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新版1
一、填空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3、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5、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6、“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7、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是非题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X)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V)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V)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X)
三、简答题
1、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
2、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3、“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答:“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4、第二学段(4—6年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将学习那些知识?
答: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四、论述题
1、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2、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
答:在学生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否则,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容易造成混乱,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学生小组合作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前,先发给每组写有各个运动的表格,然后要求学生用打“√”或涂色的方式表示学生最喜欢每项运动的人数和确定本组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并派代表发言,最后提出有关活动的纪律要求,提完要求后,再由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廵视指导。
3.有人认为: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试说明你的观点,为什么?
答:我觉得这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本子”,在教学理念上已经改变,并由改革之初的热热闹闹的课堂形式逐渐走向有效的理性。
4、为什么要将数学课程生活化?
答: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要将数学课程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新版2
一、填空题。
1.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和()。
4.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答案解析
上一篇: 客运站业务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下一篇: 护理三基三严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