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动物界中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具体而言就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分类、个体发生和系统发展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包括研究动物界的发生发展规律;合理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动物资源;控制其对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等。
2学名依照国际植物学或动物学命名法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所命名的、国际科学界通用的生物名。命名比种高的阶元用单名法,命名物种用双名法,命名亚种用三名法。
3双名法以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属名加种本名来表示物种学名的方法。要求主格单数名词的属名在前,形容词或名词性的种本名在后;属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余字母小写;属名和种本名的全部字母用斜体或下加横线。
4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全部历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6组织由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或不同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执行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组织。如皮肤表皮为上皮组织、血液为流体的结缔组织等。
7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有机联合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如胃、肠、肾等。
8器官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协同完成某方面的生理机能即构成器官系统。生物学上简称“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9配子生殖由两个配子细胞相互融合或受精而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动物类群中,如草履虫,其两虫体粘接后各自的小核分裂出雄核(小核)和雌核(大核),各雄核进入对方胞体内与雌核融合,两虫体分开后各自以分裂法进行增殖。两个亲体最终形成8个子代。是纤毛虫类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11排遗排出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的过程。
12排泄排出代谢废物(二氧化碳、汗、尿酸、尿素等)和多余水份的过程。(有些种类的部分排泄物会与排遗物混在一起排除体外。)
13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以触手上最多,刺细胞有刺丝囊和刺针,刺丝囊内具有毒液及盘绕的刺丝,当遇到猎物或敌害物时,刺丝连同毒液会立即射出,射入猎物或敌害物内,将其麻醉或杀死。
14闭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血管和环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间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并与体腔液完全分开。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较恒定,血压较高,可有效地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
15胚胎由受精卵或非需精卵发育而成的初期生物体。简称为“胚”。
16胚层亦称“胚叶”,指构成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的细胞层。各胚层将来分化为一定的组织和器官。刺胞动物有外胚层和内胚层(中间的称中胶层),更高等的动物则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
17端细胞法胚孔[原口]附近内、外胚层交界处有一部分细胞分裂并进入内、外胚层间形成索状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法称为端细胞法。
18裂体腔法以端细胞法形成的索状中胚层经扩展并裂开后,在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形成体腔,如此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裂体腔法。
19肠细胞法由原肠内胚层背部两侧向囊胚腔外突形成体腔囊,体腔囊与原肠分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展成为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式称为肠细胞法(多数中文教材称为体腔囊法)。
20肠体腔法在肠细胞法(即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的过程中,由原肠外突形成的体腔囊的内腔实际是原肠腔的延伸,此腔后来随中胚层的发展而形成体腔,如此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
21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明显的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薮枝螅和海蜇等的生活史。
22终末宿主指寄生动物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人、猫、狗都可成为华枝睾吸虫的终末寄主。
23保虫宿主若寄生虫在某一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其它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被感染的脊椎动物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该寄生虫的保虫宿主。
24幼体生殖亦称“童体生殖”。某些动物幼体内的胚团(干细胞团)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华枝睾吸虫的毛蚴在第一中间宿主沼螺等体内经胞蚴、雷蚴、至尾蚴的发育即为一种方式的幼体生殖,一个毛蚴最终形成众多尾蚴。
25有性生殖两个生殖细胞相互融合或两个亲体交换遗传物质而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6卵胎生胚胎发育和孵化都在母体中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卵黄,如蝮蛇的胚胎发育。
27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为胎儿才产出,胚胎借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
28异律分节指所分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差异较大。如环节动物隐居目的分节,以及多数节肢动物的分节。
29渐变态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息环境等方面都很相似,但幼体的翅发育还不完全,生殖器官也未发育成熟,这类幼虫特称为若虫(nymph)。这种不完全变态特称为渐变态。如蝗虫、蝼蛄的发育。
30半变态幼体在体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等方面与成虫有明显区别,但无蛹期,其幼期又称为稚虫(naiad),这种不完全变态特称为半变态。如蜻蜓的发育。
31完全变态幼虫在形态和习性上与成虫相差甚远,需经过蛹期才能变为成虫,这样的变态称为完全变态。如家蚕、蚊虫的发育。
32后口动物原口[胚孔]发育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而在消化管的另一端发育出成体口的三胚层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都属后口动物。
33晚成雏指出壳时发育尚不充分、尚需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出巢活动的雏鸟。如家燕、麻雀和鸽子等的幼鸟。
34原体腔简称原腔,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是囊胚腔变化来的、无体腔膜的腔,内含体腔液,参与营养与气体的运输。见于蛔虫和轮虫等原腔动物。
35真体腔是中胚层的体壁层和脏壁层分开后形成的腔。如蚯蚓的体腔。因为比来源于囊胚腔的初生体腔出现得迟,故又称“次生体腔”。
36混合体腔原体腔与真体腔因部分间隔消失而共同混合形成的腔,因内含血液,也称为血腔。如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
37迁徙一般指某些动物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变换活动地或栖居地的习性。迁徙发生于部分鸟类、水生动物、陆生昆虫和哺乳类等。有翅动物通过飞翔进行的迁徙叫迁飞。水生动物在水中的迁徙叫洄游。
38脊索位于消化管背面和背神经管腹面起支持身体作用的、有弹性的中轴棒状体。其内在的细胞富含液泡,外面有纤维鞘和弹性鞘。有脊索的动物称为脊索动物。
39脊柱由形态特殊的椎骨由韧带或椎间盘连结而成的中轴支撑体。俗称“脊梁骨”。位于背部正中,在羊膜动物,脊柱前(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后(下)端和髋骨关联。
40单循环指只有体循环而没有肺循环的循环方式。如多数鱼类的循环。多用于脊椎动物。
41完全双循环具有肺循环和体循环,且左、右心室完全分隔,血液在心室内不再混合,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完全双循环,例如鸟类和哺乳类的循环。
42关[封]闭式骨盆(闭锁式骨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腰带之髂骨与荐椎的横突相连接,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联合成的骨盆。构成后肢的坚强支架,使支持及运动功能显著提高。
43皮肌囊皮肤肌肉囊的简称。由来源于外胚层的表皮与来源于中胚层的肌肉结合而成的囊状体壁。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体壁。
44咽式呼吸借助口咽腔底壁的升降、喉门和鼻孔的开闭等动作来配合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称咽式呼吸。为两栖动物所特有的呼吸方式。
45双重呼吸鸟类在吸气时,新鲜空气一部分进入微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另一部分经中支气管进入后气囊贮存;呼气时后气囊内的新鲜空气进入微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即无论吸气还是呼气,肺部微支气管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46异型齿形态差异和功能分化明显的牙齿。如哺乳动物的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等。
47反刍某些食草动物吃草时稍加咬啃即吞入瘤胃,休息时,再将这些未经充分咀嚼的食物返回口腔仔细咀嚼后再行吞下;这种完成再咀嚼的一系列动作称为反刍。[有反刍特点的动物称为反刍动物,包括驼科、鹿科、牛科及长颈鹿科动物。反刍动物的胃室多于一个,称为复胃或反刍胃,如牛的复胃从前到后分别叫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皱胃才有真正的胃腺,可分泌胃液,故称胃本体。此段可以不答]
48同源器官指来源相同、内在结构关系相似、但外形和功能差别明显的器官。如鸟翅与蝙蝠的翼、鲸的鳍状肢、狗的前肢与人的手臂等。
49痕迹器官指功能已退化或消失、在形态上也已仅存残迹的器官。如鲸残存的腰带证明其为次生性水栖的哺乳类。
50大演化指物种和更高分类阶元[等级]的演化。
51趋异演化由同一祖先线系分支出两个或多个线系的演化型式。
52不可逆律生物在演化过程中所丧失的器官,即使后代回到了祖先的生活环境,也不会失而复得;已演变的物种不能回复其祖型;已灭绝的物种不会再重现。
53网状神经组织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组织类型。网状神经组织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5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55龄期昆虫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为一龄幼虫,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在相邻二次蜕皮间所经历的时期叫龄期。
56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5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58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59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60双重调节鸟类具有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距离的睫状肌,还有变换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鸟类的视觉调节为“双重调节”。
二、判断题
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的单个细胞与高等动物体上一个细胞的不同在于它能完成一个动物体所能完成的各种生理机能。(对)
2、绿眼虫只能进行光合营养。(错)
3、草履虫在有光情况下进行光合营养,无光情况下进行吞噬营养。(错)
4、鞭毛和纤毛结构相似,主要是由许多纵行微管构成。(对)
5、大变形虫的伪足既是运动细胞器又是摄食的细胞器。(对)
6、形成包囊是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方式。(对)
7、草履虫的呼吸和排泄都是通过体表进行的。(对)
8、草履虫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是靠细胞质的流动完成的。(对)
9、接合生殖是纤毛虫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对)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卵的类型划分主要根据卵内卵黄的多少及分布情况。(对)
2、世代交替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无性繁殖可以保证后代的数量,有性生殖可以保证后代的质量。(对)
3、动物的胚胎发育阶段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冲破卵壳或从母体分娩出来的整个过程。(对)
4、各种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原肠胚时,都具有5种方式。(错)
5、鸡卵发育过程中,形成原肠胚时主要是以内转法。(对)
海绵动物门
1、海绵动物的体壁由皮层、中胶层、胃层三层细胞构成。(错)
2、海绵动物发育过程中存在胚层逆转现象是人们将其从演化主支上排除的主要原因。(对)
3、在海绵动物中,水沟系具有单沟系、双沟系和三沟系三种类型。(错)
4、海绵动物的胃层能分泌消化酶,能在中央腔内进行细胞外消化。(错)
5、海绵动物的水沟系统是对固着生活的良好适应。(对)
6、海绵动物的体型都是辐射对称的。(错)
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的体壁是由外胚层、中胶层、内胚层三层细胞构成的。(错)
2、水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过浮浪幼虫阶段。(错)
3、水螅通过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对)
4、我们常见的珊瑚就是珊瑚虫。(错)
5、水螅身体中央的空腔既有消化作用又具循环作用。(对)
6、海葵的生殖腺在隔膜上,故起源于中胚层。(错)
7、海蜇能哲人,原因是其身体上有刺细胞,能放出毒液。(对)
8、腔肠动物在动物演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能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对)
扁形动物门
1、扁形动物是最原始的三胚层动物。(对)
2、三角涡虫的口位于身体前端。(错)
3、涡虫的消化管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对)
4、涡虫的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脑神经节和一对腹神经索组成。(对)
5、绦虫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错)
6、扁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都经过牟勒氏幼虫阶段。(错)
7、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就会得黑热病。(错)
8、华枝睾吸虫头节上有四个吸盘起固着作用。(错)
9、扁形动物排泄器官的功能单位是焰细胞。(对)
10、动物体两侧对称的体型,是动物从水生演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对)
11、华枝睾吸虫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在身体后三分之一处具有一对分支状的卵巢。(错)
12、华枝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都是雌雄异体的动物。(错)
13、扁形细胞的原肾管是随着中胚层的出现而形成的,故起源于中胚层。(错)
14、人感染血吸虫病,主要是不注意饮食卫生造成的。(错)
原腔动物
1、假体腔和完全消化系统是同时出现的。(对)
2、由于中胚层的产生,所以在假体腔动物中既有体壁肌肉层,又有脏壁肌肉层,运动能力和消化能力均得以加强。(错)
3、线虫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即线虫可把食物消化得更彻底、更完全。(错)
4、丝虫的感染可造成人的淋巴组织增生,皮肤变厚,从而出现“橡皮肿”。(对)
环节动物门
1、真体腔的出现才促使动物血液循环系统完整化。(对)
2、蚯蚓的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循环。(对)
3、环节动物身体都具有环带和刚毛。(错)
4、沙蚕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壁和疣足都可进行气体交换。(对)
5、由于蛭类的体节又分为若干体环,故体节数目不固定。(错)
软体动物门
1、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的亲缘关系很近,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来的。(对)
2、漏斗是乌贼的是一个特殊运动器官,是由足的一部分特化来的,是排出生殖产物、水流、粪便和墨汁的出口。(对)
3、鹦鹉螺尽管具有外壳,但它却是头足纲的动物。(对)
4、河蚌的幼虫为担轮幼虫。(错)
5、贝壳的珍珠层是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的。(错)
6、蜗牛为陆生鳃呼吸的腹足类。(错)
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的体表仍像扁形、环节动物那样,具有皮肌囊,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错)
2、节肢动物的血压较高,血液流速很快,这与它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错)
3、蝎类多为雌雄异体,卵生,直接发育。(错)
4、棉红蜘蛛、络新妇、圆蛛和水狼蛛,都为蛛形纲蜘蛛目的动物。(错)
5、在昆虫的不同口器类型中,咀嚼式口器为最原始,其他种类都是由它演变而成的。(对)
6、昆虫的循环系统不发达,主要是由于气管代替血液直接把气体输送到身体各处。(对)
7、具有两对触角的节肢动物一定属于甲壳纲。(对)
8、身体分化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的节肢动物,一定属于昆虫纲。(错)
9、甲壳动物的鳃是其唯一的呼吸器官。(错)
10、对虾、中国鲎、虱、蜈蚣和螨虫均属于节肢动物门。(对)
11、昆虫的翅均有飞翔能力。(错)
12、多足纲动物的身体分头和躯干两部分,它们的附肢较多,在每一体节上都具有一对分节的附肢。(错)
13、幼体生殖可以说是既是孤雌生殖又是胎生的一种形式。(错)
棘皮动物门
1、海盘车的呼吸和排泄主要是通过皮鳃和管足来完成的。(对)
2、在动物界,只有棘皮动物具有幼虫呈两侧对称,成虫呈辐射对称的这一唯一情况。(对)
半索动物门
1、柱头虫是典型的后口动物,直接发育。(错)
脊索动物门
1、海鞘多为雌雄同体,也多为自体受精。(错)
2、文昌鱼在分类上属头索动物亚门,属有头类。(错)
3、文昌鱼的神经板是由内胚层分化形成。(错)
圆口纲
1、七鳃鳗的表皮为单层细胞,在其间散布有许多单细胞的粘液腺。(错)
2、七鳃鳗具有单一的鼻孔,主司嗅觉作用,与呼吸无关。(对)
鱼类
1.软骨鱼的鳞片是盾鳞,硬骨鱼的鳞片是骨鳞。(对)
2.鲤形目鱼类的鳞片为栉鳞,鲈形目鱼类的鳞片多为圆鳞。(错)
3.鳔是鱼类特有的器官,因而所有的鱼都具有鳔。(错)
4.鱼类心脏的血液为缺氧血。(对)
5.鱼类只有成对的外鼻孔,而无内鼻孔。(错)
6.韦伯氏器是鲈形总目鱼类所特有的器官。(错)
7.硬骨鱼的动脉球不能搏动,是腹大动脉的膨大。(对)
两栖纲
1.两栖类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上生活的动物。(错)
2.胸骨为陆栖脊椎动物特有,两栖类既有胸骨又有胸廓。(错)
3.声囊是蛙类所共有的发声共鸣器。(错)
4.皮肤呼吸在两栖类占重要地位,冬眠期的两栖类几乎全为皮肤呼吸。(对)
5.大蟾蜍、鱼螈和大鲵的体型,分别属于蛙蟾型、蚓螈型和鲵螈型。(对)
6.颈椎和荐椎的出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对)
爬行纲
1.爬行类的鳞片同鱼类一样为真皮鳞。(错)
2.爬行类的头骨出现了颞窝,它与咬肌发达有密切关系。(对)
3.爬行类可以归纳为龟鳖型,蜥蜴型和蛇型三类体型。(对)
4.现存的多数爬行类为双颞窝,龟鳖类为无颞窝,现代鸟类和哺乳类则为合颞窝。(错)
5.脊椎动物从爬行类开始在大脑皮层出现了新脑皮。(对)
6.爬行类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而它是难溶于水的粘稠状含氮废物。(对)
鸟纲
7.会飞翔的鸟类胸骨发达,有高耸的龙骨突,鸵鸟和企鹅都不会飞翔,故它们无龙骨突。(错)
8.鸟类的心脏为完全的四腔,其相对大小占脊椎动物的第二位。(错)
9.鸟类的肾为后肾,排尿酸,有膀胱。(错)
10.鸟类无交配器官,借雌雄鸟的泄殖腔的吻合而受精。(错)
11.鸟类与减轻体重相适应,所有的雌性个体仅具左侧的卵巢和输卵管。(错)
12.在我国境内,有些鸟类在北方是夏候鸟,而在南方又是冬候鸟,如丹顶鹤等。(对)
13.脊椎动物中,肋骨具钩状突的动物类群是哺乳类。(错)
14.著名的滋补品“燕窝”是鸟类中金腰燕的巢。(错)
哺乳纲
1.所有哺乳类的身体都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错)
2.毛为一切哺乳动物所特有,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对)
3.所有的哺乳动物除臼齿外,其他各齿一生中多脱落一次,为再生齿。(错)
4.哺乳类的气管是由一系列“O”形软骨环支持而成的。(错)
5.哺乳类的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面凸的圆盘状。(错)
6.在哺乳类,胎儿和母体的血液是不相混的,它们是通过生理渗透来完成两者之间物质交换的。(对)
7.哺乳类都是胎生,哺乳的。(错)
8.哺乳类中最大的目是食肉目。(错)
三、填空题
1.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分支,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生态、演化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2.纵观动物学的发展,描述法、比较法和实验法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现行通用的分类等级共七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4.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种的命名法,是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首创的双名法,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5.根据结构和功能,动物组织可分为四大类,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可分为骨骼肌、斜纹肌、平滑肌和心肌。肌肉和结缔组织主主要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神经组织来源于外胚层。
6.原生动物的三种营养方式是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渗透性营养;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有性生殖方式为接合生殖。原生动物的3类运动胞器为鞭毛、纤毛和伪足。草履虫的表面为表膜,其细胞质分为内质和外质。
7.中胚层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端细胞法和肠细胞法。
8.多孔动物由于在胚胎发育中部份有胚层逆转现象,构造上有领细胞、水沟系、骨针等特殊结构,因此认为它们在动物演化上为侧生动物
9.腔肠动物体制为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是真正的两胚层动物:其体壁中独有一种细胞——刺细胞,具有防御和捕食的功能;其神经系统呈网状,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神经。薮枝螅在个体发育至原肠胚期时,出现体表长满纤毛能游动的浮浪幼虫;薮枝螅生活史中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即无性世代(水螅体)和有性世代(水母体)交替出现。腔肠动物分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10.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共同形成了扁形动物的体壁,这种体壁称之为皮肤肌肉囊(皮肌囊);体壁呈囊状,包裹全身,既有保护身体的作用,又有运动的机能。
11.扁形动物一般分为3个纲: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其中扁形动物的日本血吸虫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病原之一,其中间寄主是钉螺。扁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原肾管,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
12.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是位于体壁层和肠道之间的空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残余部分。属于原腔动物的五大寄生虫之二有钩虫和丝虫。
13.线虫发育完善的消化道,即有口有肛门。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分别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外胚层发育形成。线虫的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
14.腔肠动物的神经呈网状,典型扁形动物的神经呈梯形,线虫的神经系统呈圆筒状,环节动物的神经呈链状。
15.环节动物分为寡毛纲、多毛纲和蛭纲3个纲,代表动物分别是环毛蚓、沙蚕和水蛭,其运动器官分别是刚毛、疣足和吸盘。环节动物出现较完善的循环系统,分为蛭类的开管式,环毛蚓和沙蚕类的闭管式。
16.环毛蚓的体壁自外向内有角质层、表皮、环肌层、纵肌层和壁体腔膜。环毛蚓的消化管可分为口、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和肛门。
17.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由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组成,多数种类具有贝壳。软体动物典型的神经系统一般由4对神经节及联接它们的神经索组成,这4对神经节是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和脏神经节。珍珠是由外套膜外上皮细胞分泌的珍珠质包裹外来异物形成的。软体动物是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的动物,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腹足纲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代表动物蜗牛(等,自选)。
18.除腹足类,其他软体动物体制基本相同,为两侧对称。腹足类胚胎发育到担轮幼虫时期一直是两侧对称,发育到面盘幼虫时内脏团出现扭转,为次生性左右不对称。软体动物俗称贝类,除了单板纲、掘足纲、无板纲比较少见外,其余常见的4纲为多板纲、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
19.在节肢动物中,基节腺和触角腺均为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可排泄代谢废物。
20.剑水蚤依靠体表进行呼吸,罗氏沼虾的呼吸器官是鳃,鲎的呼吸器官为书鳃,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蜘蛛的呼吸器官是书肺和气管,纺丝织网是蜘蛛的重要生物学特征。
21.节肢动物在消化管和体表之间为囊胚腔和真体腔混合而成的混合体腔,充满血液,成为血腔或血窦,因而血液循环为开管式。
22.无脊椎动物的肌肉包括平滑肌、横纹肌、斜纹肌等;节肢动物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内部,为横纹肌。
23.昆虫变态主要分为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种类型。不完全变态有卵、幼虫、成虫3个虫期。根据形态和生活习性的不同,不完全变态分为渐变态和半变态。渐变态者的幼虫称为若虫,如蝗虫的幼虫,半变态者的幼虫称为稚虫,如蜻蜓(等,自选)。完全变态有卵、幼虫、蛹及成虫4个时期,如蜜蜂(等,自选)。
24.昆虫常见的吕器为:咀嚼式口器,舐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和嚼吸式口器,代表动物分别是蝗虫,家蝇,蚊,蝴蝶,蜜蜂(自选)。
25.棘皮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海盘车(海星),主要特征是具有次生性的五辐射对称,体表具棘和皮鳃,体腔发达、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以肠细胞法和肠体腔法分别形成中胚层和体腔,辐射型卵裂,原口(或胚孔)发育为成体的肛门,属于后口动物。现存的棘皮动物根据体形分为海星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蛇尾纲和同心环纲。
26.半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柱头虫,主要特征是具有口索、鳃裂、和雏形的背神经管。
27.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尾若存在,位于肛门的后方,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除尾索动物外,为闭管式循环系统。脊索动物门下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代表动物分别是海鞘、文昌鱼、黑猩猩(等,自选)。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28.海鞘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脊索和背神经管等一些重要的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文昌鱼的神经管来源于外胚层。
29.圆口动物又称为无颌类,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类群。脊索终生存在。包括七鳃鳗目和盲鳗目。七鳃鳗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其呼吸器官是囊鳃,内有内胚层演变而来的鳃丝。七鳃鳗鼻孔1个,脑神经10对。
30.鱼类以鳃呼吸,以鳍运动,终生在水中生活,是典型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鱼类的循环属于单循环,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软骨鱼)/动脉球(硬骨鱼)构成。鱼类的洄游主要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等三种。鱼的鳞片分为盾鳞和骨鳞;骨鳞又分为硬鳞、圆鳞和栉鳞三种。鱼类身体两侧有侧线孔穿过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31.脊椎动物的脑为五部脑,分别是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其中延脑是“活命”中枢,
32.鰾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特有的器官,位于消化管与脊柱之间的白色囊状器官,其内充满气体。根据鰾管的有无和分为管鰾类和闭鰾类。鲫鱼有鰾管,与食道相通。鱼类的三种尾型是原尾(or圆尾)型、正尾型和歪尾型。
33.鱼类包括两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代表动物分别是鲸鲨和鲤鱼(等,自选)。我国四大家鱼是青、草、鲢、鳙。
34.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成体水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两栖动物皮肤裸露,富含腺体,缺少角质或骨质的覆盖物。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运动能力加强。两栖类的肺呼吸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必须以皮肤呼吸、鳃呼吸、口咽腔呼吸加以辅助。蛙的消化管由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泄殖腔组成,主要的消化腺有肝脏和胰脏。
35.版纳鱼螈、极北小鲵和花背蟾蜍分别属于两栖纲的蚓螈目(无足目)、蝾螈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两栖纲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三个目,代表动物分别有蚓螈、娃娃鱼、青蛙(等,前后对应,自选)。
36.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头骨中首次出现了颞窝和次生腭,前者与咀嚼肌更为有效地执行咀嚼机能有关,后者使内鼻孔后移,提高呼吸效率。爬行类的头骨有无颞窝型、上颞窝型、合颞窝型和双颞窝型。爬行动物的角质鳞与鸟类的羽毛同源,都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爬行动物的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了三种重要的胎膜分别是羊膜、绒毛膜、尿囊。
37.爬行动物的牙齿根据着生位置可分为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齿。毒牙包括沟牙和管牙两种。爬行动物出现12对脑神经,延脑与脊髓形成明显的弯曲。爬行动物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个部分。
38.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胎膜。无羊膜动物肾的发生要连续经过胚胎期的原肾、前肾、中肾和成体期的后位肾中的2个或3个阶段;羊膜动物需要经历3个阶段,即胚胎期的前肾、中肾和成体期的后肾。
39.鸟类是体表被羽、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是继鱼类之后的第二大脊椎动物,现存鸟类分为平胸总目、企鹅总目和突胸总目三个总目。其7个生态类型为:走禽、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
40.鸟的羽毛可分为正羽、绒羽、纤羽和刚毛等。鸟类的骨盆为开放式骨盆,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鸟类的消化管包括喙、口腔、咽、食道、嗉囊、胃(腺胃、肌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和胰。
41.早成雏孵出时已充分发育,可随亲鸟外出觅食,如鸡(等,不限);晚成雏孵出时发育不充分,需要亲鸟饲喂一定时期,如云雀(等,不限)。
42.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多数胎生、全部哺乳的脊椎动物。
43.异型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的复胃分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其中胃本体是皱胃。
44.哺乳动物分为三个亚纲:原兽亚纲,代表动物鸭嘴兽,卵生,孵出的幼仔舐食母兽腹部乳腺分泌的乳汁;后兽亚纲,代表动物袋鼠,胎生,不具有真正的胎盘,胚胎借卵黄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真兽亚纲,代表动物猫(等,不限),具有真正的胎盘,胚胎借尿囊与母体子宫壁接触。
45.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属长鼻目。海洋中最大的的哺乳动物属鲸目。
46.鱼类脊椎骨椎体的形状为双凹型;两栖类和爬行类的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鸟类椎体呈马鞍形(异凹型)椎体;哺乳动物椎体为双平型。
四、问答与论述题
1、生物分界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生物分界的意义?为什么五界系统被广泛采用?五界系统和后来的六界系统各自的科学之处在哪?
①生物分界的根据:林奈时代,对生物主要以肉眼所能观察到的特征来区分,以生物能否运动为标准明确提出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两界系统。显微镜广泛使用后,在发现许多单细胞生物兼有动、植物的特性时,霍格、赫克尔将这些中间类型的生物另立为原生生物界,提出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三界系统。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学家揭示与其他生物有显著不同的细菌、蓝藻细胞的细微结构,将原核生物另立为一界,提出了四界系统。1969年,惠特克又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营养方式提出了五界系统,将真菌从植物界中分出另立为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随着人们对生命认识的深入,生物的分界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②意义:生物分界显示了生命历史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明确了生物划分的几个系统,揭示了生物从原核到真核、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方向。
③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演化的三个阶段(原核细胞、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和多细胞生物阶段的三种营养方式(动物性、植物性和腐生性营养),所以被广泛采用。
④六界系统将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病毒另立为一界,有其科学之处。
2、动物的基本组织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与功能?
动物的基本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四类基本组织的特点与功能比较如表: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结构由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具有极性,有游离面和基底面之分。基底面以基底膜与结缔组织相连。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细胞分散于间质中,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基质可以液体、胶体、固体等多种形式存在。由肌细胞(肌纤维)构成。肌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具1至多个突起,轴突很长,又称神经纤维。
分布体表、各种管、腔器官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遍布动物体各处:细胞间、组织间、器官间骨骼肌(随意肌):广泛
心肌(不随意肌):心脏
平滑肌(不随意肌):脏器脑、脊髓及身体各部分。
功能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感觉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修复、物质运输等。随意和不随意运动。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协调机体的生命活动。
3、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不同?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①单细胞,也有少量为群体;
②个体小,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③形态结构多种多样;
④生殖方式多样:无性生殖有二分裂、多分裂、出芽与质裂等,有性生殖有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等。
⑤以伪足、纤毛或鞭毛为运动胞器;
⑥营养方式多样:植物性营养(自养)、动物性营养(异养)、渗透性营养(腐生)等;
⑦呼吸与排泄通过体表进行,有应激性;
⑧多数能形成包囊,以渡过不良环境;
⑨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不少种类是寄生的。
(2)原生动物多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作为个体是简单的,作为细胞却是复杂的。
(3)原生动物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而组成原生动物群体的各个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原生动物有哪几个重要纲?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原生动物的重要纲:鞭毛纲、纤毛纲、肉足纲和孢子纲。
(2)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运动胞器、结构的复杂程度等。
5、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古生物学方面:在太古代的地层中有大量有孔虫壳化石,而在晚近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种类较复杂,并且大致能看出生物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低等向高等发展的顺序。说明最初出现单细胞动物,后来才发展出多细胞动物。
(2)形态学方面:从现存动物看,有单细胞、多细胞动物,并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3)胚胎学方面:由受精卵(单细胞)开始,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为成体。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并且说明多细胞动物发展的早期所经历的过程是相似的。
6、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演化中的侧生动物?
因为海绵动物具有非常原始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一些种类胚胎发育过程中有胚层逆转现象,动物学家公认它是很早就从动物演化树上分化出来的一个侧支,其它多细胞动物并不是海绵动物演化发展而来的,故将海绵动物称之为侧生动物。
7、腔肠动物分哪几个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水螅纲:多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世代交替,水螅水母为小型水母,有缘膜,感觉器官为平衡囊,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刺细胞仅存在于外胚层
(2)钵水母纲: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常以幼虫形式出现,一般为大型水母、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结构较复杂,在胃囊内有胃丝,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
(3)珊瑚纲:只有水螅型,结构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生殖腺来自内胚层。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
*(4)立方水母纲:也称箱型水母。大约有20种,海生。水螅体小,水母体大,箱形,有拟缘膜(velarium)和复眼。会主动猎食鱼类,蟹类等动物。独居。其刺细胞对于人体有剧毒。(不要求)
*(5)十字水母纲:身体由水螅型及水母型联合形成,形如倒置的喇叭,浮浪幼虫无纤毛,只能爬行。(不要求)
8、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比腔肠动物高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①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②三胚层,无体腔;
③中胚层产生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皮肤肌肉囊”;
④有口无肛门的不完全的消化系统,在寄生生活的种类中趋于退化或消失;
⑤出现了原肾管式的排泄系统;
⑥神经系统头端集中化,一些类群出现典型的梯状神经系统。
⑦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及一系列附属腺体。
(2)两侧对称与中胚层的形成是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高级的重要方面。
9、什么是两侧对称?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两侧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镜像的两部分的一种对称形式。
2两侧对称使动物体明显地分为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
3体制的分化与相应的机能分化有关,腹部司运动,背部司保护,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运动也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4两侧对称既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是动物由水中漂浮生活过渡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而水底爬行又可演化到陆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的体制是动物由水生演化到陆生的先决条件之一。
5两侧对称使动物体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分化阶段,获得了更广泛意义的适应,在演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0、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1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扩大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范围;同时消化管壁上的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从而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又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而运动机能的提高则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
3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抵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1、原体腔的出现具有什么样的生物学意义?
原体腔的出现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体内器官系统的运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2体腔液作为流体静力骨骼,能使虫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同时加强运动能力;
3体腔液能使体腔内的物质出现简单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12、身体分节现象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意义?
身体分节,体外分节,体内也相应分节,而且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不仅增强了运动机能,而且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因此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演化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标志。
13、真体腔的出现有何生物学意义?
真(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能力,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环节动物次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而且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14、环节动物分为哪几个纲?如何区分?
分纲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代表动物沙蚕环毛蚓、丝蚓水蛭、山蛭
体形体节圆筒,多同律分节圆筒,同律分节较扁,同律分节
运动器官疣足、刚毛+肌肉刚毛+肌肉前后吸盘+肌肉
下面小编整理了动物学考试题库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动物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动物界中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具体而言就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分类、个体发生和系统发展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包括研究动物界的发生发展规律;合理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动物资源;控制其对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等。
2学名依照国际植物学或动物学命名法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所命名的、国际科学界通用的生物名。命名比种高的阶元用单名法,命名物种用双名法,命名亚种用三名法。
3双名法以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属名加种本名来表示物种学名的方法。要求主格单数名词的属名在前,形容词或名词性的种本名在后;属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余字母小写;属名和种本名的全部字母用斜体或下加横线。
4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全部历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6组织由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或不同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执行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组织。如皮肤表皮为上皮组织、血液为流体的结缔组织等。
7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有机联合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如胃、肠、肾等。
8器官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协同完成某方面的生理机能即构成器官系统。生物学上简称“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9配子生殖由两个配子细胞相互融合或受精而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动物类群中,如草履虫,其两虫体粘接后各自的小核分裂出雄核(小核)和雌核(大核),各雄核进入对方胞体内与雌核融合,两虫体分开后各自以分裂法进行增殖。两个亲体最终形成8个子代。是纤毛虫类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11排遗排出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的过程。
12排泄排出代谢废物(二氧化碳、汗、尿酸、尿素等)和多余水份的过程。(有些种类的部分排泄物会与排遗物混在一起排除体外。)
13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以触手上最多,刺细胞有刺丝囊和刺针,刺丝囊内具有毒液及盘绕的刺丝,当遇到猎物或敌害物时,刺丝连同毒液会立即射出,射入猎物或敌害物内,将其麻醉或杀死。
14闭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血管和环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间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并与体腔液完全分开。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较恒定,血压较高,可有效地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
15胚胎由受精卵或非需精卵发育而成的初期生物体。简称为“胚”。
16胚层亦称“胚叶”,指构成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的细胞层。各胚层将来分化为一定的组织和器官。刺胞动物有外胚层和内胚层(中间的称中胶层),更高等的动物则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
17端细胞法胚孔[原口]附近内、外胚层交界处有一部分细胞分裂并进入内、外胚层间形成索状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法称为端细胞法。
18裂体腔法以端细胞法形成的索状中胚层经扩展并裂开后,在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形成体腔,如此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裂体腔法。
19肠细胞法由原肠内胚层背部两侧向囊胚腔外突形成体腔囊,体腔囊与原肠分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展成为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式称为肠细胞法(多数中文教材称为体腔囊法)。
20肠体腔法在肠细胞法(即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的过程中,由原肠外突形成的体腔囊的内腔实际是原肠腔的延伸,此腔后来随中胚层的发展而形成体腔,如此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
21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明显的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薮枝螅和海蜇等的生活史。
22终末宿主指寄生动物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人、猫、狗都可成为华枝睾吸虫的终末寄主。
23保虫宿主若寄生虫在某一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其它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被感染的脊椎动物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该寄生虫的保虫宿主。
24幼体生殖亦称“童体生殖”。某些动物幼体内的胚团(干细胞团)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华枝睾吸虫的毛蚴在第一中间宿主沼螺等体内经胞蚴、雷蚴、至尾蚴的发育即为一种方式的幼体生殖,一个毛蚴最终形成众多尾蚴。
25有性生殖两个生殖细胞相互融合或两个亲体交换遗传物质而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6卵胎生胚胎发育和孵化都在母体中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卵黄,如蝮蛇的胚胎发育。
27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为胎儿才产出,胚胎借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
28异律分节指所分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差异较大。如环节动物隐居目的分节,以及多数节肢动物的分节。
29渐变态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息环境等方面都很相似,但幼体的翅发育还不完全,生殖器官也未发育成熟,这类幼虫特称为若虫(nymph)。这种不完全变态特称为渐变态。如蝗虫、蝼蛄的发育。
30半变态幼体在体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等方面与成虫有明显区别,但无蛹期,其幼期又称为稚虫(naiad),这种不完全变态特称为半变态。如蜻蜓的发育。
31完全变态幼虫在形态和习性上与成虫相差甚远,需经过蛹期才能变为成虫,这样的变态称为完全变态。如家蚕、蚊虫的发育。
32后口动物原口[胚孔]发育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而在消化管的另一端发育出成体口的三胚层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都属后口动物。
33晚成雏指出壳时发育尚不充分、尚需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出巢活动的雏鸟。如家燕、麻雀和鸽子等的幼鸟。
34原体腔简称原腔,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是囊胚腔变化来的、无体腔膜的腔,内含体腔液,参与营养与气体的运输。见于蛔虫和轮虫等原腔动物。
35真体腔是中胚层的体壁层和脏壁层分开后形成的腔。如蚯蚓的体腔。因为比来源于囊胚腔的初生体腔出现得迟,故又称“次生体腔”。
36混合体腔原体腔与真体腔因部分间隔消失而共同混合形成的腔,因内含血液,也称为血腔。如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
37迁徙一般指某些动物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变换活动地或栖居地的习性。迁徙发生于部分鸟类、水生动物、陆生昆虫和哺乳类等。有翅动物通过飞翔进行的迁徙叫迁飞。水生动物在水中的迁徙叫洄游。
生殖雌雄异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
发育变态发育,经担轮幼虫期直接发育直接发育
生活方式漂浮或穴居于海洋中淡水或土壤中自由生活自由或寄生生活
15、软体动物的贝壳是如何形成的?组分是什么?珍珠是如何形成的?
1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向外分泌壳物质即形成贝壳结构。
2贝壳由外向内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3层。角质层较薄,由贝壳素构成,具各种色泽,不受酸碱的侵蚀,主要起保护贝壳的作用;棱柱层较厚,由柱状钙质结晶构成,占贝壳的大部分;珍珠质层,由叶状霰石构成,具珍珠光泽。角质层和棱柱层都是外套膜的边缘分泌的,只能增大不能加厚,珍珠层紧贴外套膜,由外套膜外上皮组织细胞分泌形成,既能加大也能增厚。
3软体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当外套膜和贝壳之间进入了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时,会刺激外套膜外上皮增殖,将异物包裹起来,并向其分泌珍珠质,假以时日就逐渐形成珍珠。
16、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为什么能在动物界中占绝对优势?
节肢动物是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的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类群,它们成功登陆后,就几乎占据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境。这是因为它们一面产生适于陆栖生活的新结构,一面又发展原有的器官系统,以增强运动,顺应陆地上变化莫测的外界环境。具体表现如下:
①身体异律分节,体节间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②具几丁质的外骨骼,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功能。这也是节肢动物对广泛生活环境有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之相适应的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
③具分节的附肢,关节之间能作各种活动,使附肢的活动更多样化,能适应许多功能,如爬行、游泳和跳跃,还利用翅作远距离飞行。
④产生了专职的呼吸器官,以促进气体交换。水栖种类以鳃、书鳃呼吸;多数陆栖种类用气管、书肺呼吸;有些小型节肢动物用体表呼吸。
⑤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相适应。开管式循环系统血压低,避免折肢时大出血。
⑥肌肉由横纹肌组成,能作迅速的收缩,牵引外骨骼,从而产生敏捷的运动。
⑦消化系统完全,分前、中、后肠三部分,并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增强了取食的能力,胃内可有胃磨结构,使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可以满足能量消耗增大的需求。
⑧多样化的排泄器官如马氏管、触角腺、颚腺、基节腺等的出现,满足代谢旺盛的需要。
⑨具有十分发达的感觉器官,如单眼、复眼,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愈合的神经节提高了神经系统传导刺激、整合信息、指令运动等功能,以能及时感知陆上多变的环境因子,并迅速作出反应,以利于适应各种生境的生活。
⑩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少数行幼体生殖、多胚生殖等,繁殖能力强,后代种群数量大,发育过程中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类型,并且部分种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以渡过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
⑾假死、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等都有利于其逃避敌害。
17、概述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节肢动物种多,量大,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分为有益和有害两方面。
(1)有益方面:
①提供工业原料和具有商业价值的产物:如家蚕能产蚕丝,蜜蜂能产生蜂蜜、蜂蜡、王浆等,白腊虫分泌的白蜡,紫胶虫分泌的紫胶是高级绝缘体。
②作为食物:甲壳纲的各种虾、蟹,营养价值高;蝗虫及蚕蛹等可以食用。
③饵料:桡足类、枝角类及昆虫幼虫等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
④完成植物传粉作用,虫媒植物要借蜜蜂等昆虫传播花粉。
⑤作为生物调节因素,抑制害虫,在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⑥药用:蝎子、蜈蚣和地鳖等多种节肢动物已入药,大量相关应用研究正在进行。
⑦清除腐物,改良土壤:地下生活的昆虫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与排水性,利于作物的生长。
(2)有害的方面:
①传播疾病,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②危害各种农作物,如有害昆虫给人类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③危害仓库贮物,一些鳞翅目、鞘翅目昆虫可以危害谷物、果类、木材、皮毛甚至衣服和书籍等。
④毒害作用,有毒节肢动物如毒蜘蛛、蝎子、蜈蚣等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直接危害等。
18、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分哪几个纲?
(1)主要特征:
①后口动物。
②次生性辐射对称,而以五辐射对称为主,幼虫为两侧对称。
③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常向外突出形成棘刺,故名为棘皮动物。
④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水管和围血系统,管足有运动、呼吸、排泄、捕食等多种功能。
⑤皮鳃为其呼吸器官,同时能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2)分纲:
①海百合纲、②海星纲、③海胆纲、④蛇尾纲、⑤海参纲、⑥同心环纲。
19、试述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的位置。
半索动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具口索;(2)咽部有鳃裂;(3)背神经索在伸入领的部分出现狭窄的空腔。19世纪下半叶曾有学者认为口索相当于脊索动物的脊索,有空腔的背神经索相当于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半索动物的这三个特征与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基本相符,因此将其隶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但许多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
近年来组织胚胎学研究发现柱头虫的口索不是脊索,而与脊索动物的腺垂体同源。此外,半索动物还具有许多非脊索动物的特点,如实心的腹神经索、开管式血液循环系统,肛门位于身体末端等。
目前认为半索动物应归入无脊椎动物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门:半索动物门,与棘皮动物亲缘关系较近,两者可能是由自由生活的共同祖先分支演化来的。根据是:(1)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2)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以肠细胞法形成;(3)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4)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为含有肌酸的化合物,非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为含有精氨酸的化合物;而海胆和柱头虫的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综上所述,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又有与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是一类重要的过渡类型,在演化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0、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①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
②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心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③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④内柱是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原索动物和七鳃鳗幼体咽的底部,分泌粘液,捕捉食物颗粒,同时分泌碘化蛋白。在七鳃鳗成体和其他脊索动物则发育为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
*⑤肛后尾在原索动物为运动器,演化为水中推动器,在人类退化为尾骨。
21、脊椎动物亚门有何主要特征?其基本的分类如何?
(1)主要特征:
①出现明显的头部,又称为有头类。
②脊柱替代脊索。低等种类脊索仍为主要支持结构,高等种类脊索仅残余或完全退化。
③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捉食物,提高了营养代谢的能力。
④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即水生动物的偶鳍和陆生动物的四肢,大大加强了动物在水中和陆地上的活动能力和范围,提高了取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
⑤鳃裂和鳃作为多数水生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进一步完善,而陆生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成体出现了肺呼吸。
⑥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能更有效地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
⑦肌肉质、有收缩机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动脉,血液中具有红细胞,其中的血红蛋白能高效运载氧气,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等动物心脏中的缺氧血和多氧血进一步分开,代谢率进一步提高。
(2)本亚门分类:
①圆口纲无颌,无成对的附肢,单鼻孔,用囊鳃呼吸。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又名无颌类、囊鳃类。
②软骨鱼纲:有颌,脊索退化,骨骼为软骨,体被盾鳞,出现成对的鳍,鳃裂直接裸露于体表。
③硬骨鱼纲:有颌,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骨鳞(硬鳞、圆鳞或栉鳞),具鳃盖骨,鳃裂不直接裸露于体表。
④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运动(无足目除外)。
⑤爬行纲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质盾或骨板。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或近于两心室。本纲与鸟纲、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其他各纲脊椎动物则合称为无羊膜动物。
⑥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
⑦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
22、比较七鳃鳗和盲鳗的异同。
比较项/目七鳃鳗目盲鳗目
不同点: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齿;无口漏斗,有口缘触须;
背鳍较发达;背鳍不发达;
眼1对,发达;眼退化;
鳃孔7对,鳃笼发达;鳃孔1-16对,鳃笼不发达;
内耳有2条半规管;内耳仅1条半规管;
卵小,发育有变态;卵大,发育无变态;
成体排泄器官为后位肾成体排泄器官为前肾兼中肾
代表种类:东北七鳃鳗,日本七鲤鳗等。代表种类:粘盲鳗。
相同点:无颌、无成对的附肢、呼吸器官为囊鳃、只有一个外鼻孔。
23、软骨鱼和和硬骨鱼有哪些共同的主要特征及主要区别?
共同特征:鳃呼吸、鳍运动、多有侧线器官、适于水生等。
主要区别:
软骨鱼:内骨骼全为软骨,海生鱼类,体被盾鳞或无鳞,口腹位,鼻孔腹位,鳃孔5~7对,直接开孔于体表,鳃间隔发达。鳍的末端附生角质鳍条,歪尾型。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无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口端位,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合鳃目例外)。鳍膜内有骨质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尾型。通常有鳔,肠内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多营体外受精。
24、研究鱼类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
研究鱼类的洄游,进而掌握鱼类在什么时候、沿什么路线、在什么地方大量集中,确定渔汛、渔场,以便进行捕捞及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在渔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鱼类的洄游,可为鱼类的适应性问题和阶段发育问题等提供资料,因此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5、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适应性表现:
①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不连头骨,借肌肉和韧带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并能缓冲在陆地运动时对脑的剧烈震动,同时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
②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
③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④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
⑤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不完善性表现:
①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②四肢还不够强健。
③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及口咽腔粘膜辅助呼吸。
④胚胎无羊膜,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⑤背位肾排泄,不能有效重吸收水份,限制了其分布。
26、爬行类作为成功登陆的类型,其躯体结构特征哪些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①爬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有了陆上繁殖的能力。
②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角质鳞片,干燥、缺乏腺体,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份的蒸发。
③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④四肢较两栖类强健,指(趾)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有利于承受体重。
⑤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适应。反应更为灵敏,眼出现泪腺等更适于陆生环境。
27、简述爬行动物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主要特征:爬行动物产的羊膜卵为端黄卵,具有卵黄膜而缺乏适于水中发育的内胶膜和外胶膜,包裹在卵外的有输卵管壁所分泌和形成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壳坚韧,由石灰质或纤维质成分构成,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羊膜卵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环状皱褶由四周逐渐往中间聚拢,彼此愈合和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2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毛膜,两者之间是一个宽大的胚外体腔。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时,还自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绒毛膜,因其表面和绒毛膜内壁上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此外,尿囊还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
意义:羊膜卵的出现,解决了陆地上繁殖的问题。
28、鸟类在各个器官系统上有哪些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①身体外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
②前肢特化为翼,用于飞行。
③皮肤松、薄、柔软,便于肌肉运动;有羽区和裸区之分。
④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
⑤使翼扬起和下搧的胸小肌和胸大肌十分发达,背部肌肉退化,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
⑥直肠短、不贮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⑦双重呼吸,保证了飞行时的高氧耗。
答案解析
上一篇: 精选保育员初级理论知识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 最新环保知识试题100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