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试卷及答案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
A.法律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B.民主平等的含义:
指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民族团结原则:
A.含义: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B.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含义:我国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三个原则的关系:
A.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1)1949年9月,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自治写入宪法。
(3)1984年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标志民族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4)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县以下不实行自治,但可以设立民族乡等补充形式。
②全国建立5个自治区、30自治州,120自治县。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民族自治机关的含义: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民族自治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C.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地位:自治权是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
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1)我国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__、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
(2)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传统。
(3)我国宗教界积极参与国际宗教的交往与合作。
2、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正确的宗教政策理由。
①我国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宗教问题,因此必须实行正确的宗教政策。
②宗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方法消灭宗教。
(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另一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仰宗教,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信仰宗教,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我国宗教政的内容: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一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权利,是政府尊重____的体现,侵犯这一权利,要承担法律责任。)
B.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求宗教界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
要求宗教界人士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解释。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做贡献。
3、弘扬科学精神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科学地对待宗教。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对人民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
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1.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关于核心的说法:
1.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3.“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关于(产生)生存和发展的说法:
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或说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多样性
关于关键的说法:
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人们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属性的说法: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商品的二因素或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可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还可以说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共有属性、特有属性、社会属性)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二重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关于特点的说法: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中国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关于前提、基础的说法: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
我国政党制度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也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标志的说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可以说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1.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2.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1
总体规划
第二轮复习:给自己吃七个“定心丸”
各地市全面开始二轮复习,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看淡分数。别人考得好,说明他的问题在这次考试中没有暴露出来,任何一次考试的名次都代表不了高考的名次。高考前,自信是最终胜利的保障。
2.抓纲靠本。抓纲,就是重视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同学们备考最重要的文件!靠本,指的是在最后复习阶段,要注意抓基础,回归教材。
3.仔细演练真题。在演练真题后,要仔细对照答案,了解参考答案是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对每一个答题步骤及给分情况都要多动脑,多思考,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成绩。
做过几套真题后,你就会感到,高考题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儿。这样,在真正高考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4.明确复习重点。很多同学都基本了解自己的强处和弱点,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做到不偏科,最后复习阶段各科投入时间要有大致安排,这一点非常重要。
5.不要疲劳备考,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真的是有道理的。
6.二轮复习要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
二是将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
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7.三个原则:选题要“精”、做题要“准”、纠错要“实”。
精指的是做题要有针对性,稳固自己的长处,弥补短处,长期难以掌握、无法理解和得分的知识点,可以适当放一放。
准指的是做题过程要确保会的题准确无误,不要因为表述、粗心而丢分。
实指的是真正找出问题所在,真正能提高自己。
此外,高三家长这时也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至少不要刻意去改变什么,让一切在平静中进行,让孩子能够不疾不徐充满自信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第三轮复习:要归纳题型回归课本
经过前两轮的复习,高三的同学已经做了很多题。到了三轮复习,应该少做新题,把题型归纳这个工作做起来。
这个时候,可以着手准备“最后一刻”的复习资料。题型归纳最好先从平时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开始,找出它们,并将这些知识点对应的考题提取出来,研究这些题主要从哪些角度进行考察,这类知识点的题怎样入手解题,容易出错的点有哪些。
归纳完经常错的知识点后,可以翻看一下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看看大题一般是考察哪些类型的题目,归纳一下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如果对某个知识很模糊,立即回归课本,翻看课本知识。
夯实基础、突破难题、总结易错、明晰思路。通过这样几轮复习的周密规划,同学们一定能在高考中有所斩获。
2
各科攻略
语文学科
一、系统梳理
语言运用、文言文、古文化基础知识,利用零散时间查漏补缺。
二、要集中阅读现代文经典文章,要把握其文体特征、基本思路和命题倾向,并对经典题型认真训练,比较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找出差距,研究分析,找出规律,掌握技巧,形成能力。
三、作文。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高中政治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
高中政治试卷及答案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
A.法律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B.民主平等的含义:
指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民族团结原则:
A.含义: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B.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含义:我国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三个原则的关系:
A.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1)1949年9月,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自治写入宪法。
(3)1984年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标志民族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4)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县以下不实行自治,但可以设立民族乡等补充形式。
②全国建立5个自治区、30自治州,120自治县。
答案解析
上一篇: 污水处理厂培训考试题答案
下一篇: 医疗污水处理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