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解析
来源: 语文试卷
2023年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解析
试卷整体呈现出四大趋势:思辨性增强、方法论融入,教考结合和读写结合。
现代文阅读I分析
2023年新课标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提出了“竞争性真相”的问题,对考生固有的“真理观”提出了挑战,深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呈现出从价值观塑造到方法论渗透的趋势。第四题问到“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涉及到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筛选文字重要信息;第五题问道“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也展现出“读写结合”的大趋势。
现代文阅读II分析
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该任务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也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文言文阅读分析
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言文试题有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材料变以往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
第二,材料思辨性增强。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对于赵襄子赏赐高赫的事件,孔子肯定,韩非否定,孔鲋否定之否定,既体现思维深度,批判性阅读的理念,又渗入了黑格尔关于认知方法论的理念。
第10题文言文断句无法依靠答题技巧得分,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理解断句。试题将出现4种类型得分——0分、1分、2分、3分,区分度得以提高。此外,考生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要做出正确取舍。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第11题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考查,A、B两项与统编教材中内容衔接,C项可通过上下文推测得出,D项与现代汉语常用语相比较。
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子鲋在批驳韩非时,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即使用了虚假的事实。试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考生作答,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参考答案之外的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古代诗歌阅读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选的是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这首诗所传递的精神与教材中《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传递的思想如出一辙。并与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核心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遥相呼应。体现了教考深度结合的趋势。
语言文字运用分析
1.讲究实用类材料选用的结构的完整性,注重文学类文本选用的情境性。
就其阅读而言,“现代文阅读”指向“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学生对整体感知、筛选提炼、积累整合等方面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偏重于命题的预设;“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材料阅读指向“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学生对陈述阐释、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倾向于学生的生成。
2023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023年新课标Ⅱ卷(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②。”
这些材料的选用,直接选用萧红、老舍、凌鼎年等作家的小说散文作品,试题编制,青睐文学性、情境性的意图十分明显。
2.突出语文特质,强调综合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在“情境运用”、“表达交流”中,释词解义,行文成篇。
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忌讳死记硬背名词术语,反对机械性的生搬硬套,讲究具体情境下的活学活用。例如下列问题的设置:“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这些问题的设置,对于老师怎样教好语文基础知识,学生怎样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有着极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语文基础知识,覆盖语法、修辞和逻辑。语法、修辞和逻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知道,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管的是“通不通”的问题;修辞研究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逻辑研究的是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管的是“对不对”的问题。
3.减少客观题判断的数量,增加主观题表达的份额,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正由较为简单的判断向相对复杂的表达倾斜,表现在具体的作答方式上,就是减少客观题判断的数量,增加主观题表达的份额。2020高考语文卷,“语言文字运用”出了三道选择题,2021新课标Ⅰ、Ⅱ卷也都是三道选择题。自2022高考语文起,“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开始逐步减少。新课标Ⅰ卷仅一道选择题,而2022新课标Ⅱ卷无一道选择题。2023新课标Ⅰ卷沿用了2022年新课标Ⅱ卷的方式,竟然也没有安排一道选择题。倒是新课标Ⅱ卷出了一道“情境”推断式的选择判断题。
2023新课标Ⅰ卷五道“语言文字运用”题全部为表述方式作答。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语言文字运用”之选择题的减少,仅仅是数量的变化,其实,它增加了试题的阅读量,凸显了表达运用的作用,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譬如“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一题,既能够从组词方式、词性功能的语法角度谈各自的不同,也可以结合文本情境,关联一点修辞,从“意思”和“意味”谈各自的不同。又如“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一题,不仅要求学生熟知常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而且还要求学生了解句式形式,知道一些长句、短句运用的不同作用,这里,同样涉及到了语法知识。
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作文的命题趋势,只看新课标Ⅰ卷似乎还不太明显,如果从宏观上看,将其与其他试卷作文题目比较,可能更容易看出它的变化。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作文共有8道,其中4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其变化趋势简要分析如下:
一、联系教材,教考结合
教考结合是近几年的大趋势,在今年的高考题中,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目是最明显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种命题方式过去就有,比如,2020全国新课标卷(1)作文“管仲齐桓公鲍叔牙”,这个题目与必修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P18)中的第二个任务何其相似,教材原文如下:
再2022年北京卷“学习今说”,与必修上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P103)中的第三个任务又是何其相似,教材原文如下:
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这种趋势还会加强。
答案解析
上一篇: 民航安全保卫法律法规考核试题题库与答案
下一篇: 小升初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4篇